“发现‘敌机’!”目标刚刚被锁定,就迅速降低高度、转瞬即逝。“立刻降低天线仰角,在暂消空域密切搜索!”少顷,“敌机”重现天网……
向刘伟修学什么?不少操纵员都把目光瞄向了刘伟修最拿手的异常不明空情处置研究上。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个别雷达站有的特情多年碰不上一次,信息采集更是难上加难。
“当前雷达装备、目标环境、战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及时更新思维观念、组训模式,才能真正打赢未来战争。”问题引起了党委一班人的重视,他们将目光投向一个雷达兵部队从未涉及的新领域——无人机。
新鲜事物,总会荡起不一样的波澜:有人担忧,作为雷达兵,使用无人机的不可控性会带来安全风险;有人提出,购买无人机需要筹措资金。旅党委最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摒弃陈旧观念,一切以战斗力为标准,只要有利于提升战斗力的尝试,都值!”
设想很快得到上级批准。他们自筹资金购买或租用多种类型无人机,组建了自己的专业化“蓝军”,多次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随机放飞的方法,对防空最核心、官兵认为最放心的区域进行低空检飞,用实战检验部队作战能力、雷达网严密性和各类人员的戒备状态,一些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问题陆续浮出水面。随后旅党委根据问题狠抓整改,官兵技战术水平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在实战中取得了明显提升。
“一小型低空慢速目标处于你站雷达遮蔽角边际,如何连续跟踪掌握?”记者在旅指挥所看到,旅指挥员坚持每日不定时随机抽点基层值班员,下达各种紧急情况,不仅锻炼基层指挥员应变处置能力,也督促他们大力开展反侦察、反干扰、反隐身、反摧毁等自主训练。
训练观念的转变,带来组训方式的革新。今年以来,这个旅设置的每一个科目都紧紧围绕实战这条主线,注重战术创新和技术应用,防止按照“旧观念、老套路”组织训练。避免出现以训备考的高分低能现象,他们将考核方式由机下练习改为机上操作,把雷达装备的全功能操作和精细化运用作为考核重点,将“雷达探测威力图、阵地遮蔽角图、地物回波图”纳入必考内容,使之更贴近部队训练实际。
“雷达反射面积0.1平方米,究竟是多大,在屏显上是个什么样?”前不久,值班第一天就困扰大学生士兵、雷达操纵员刘远哲的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他不仅亲眼看到了雷达反射面积0.1平方米的真实波形,还发现并捕捉到了这个目标。
这个旅自主研发的《雷达操纵员实战化训练系统》,模拟仿真实战条件下的值班环境,让学兵在训练阶段就与真实值班一样。
他们还依托信息化资源优势,积极筹建仿真训练室,开展“一专多能”“一兵多用”训练实践,借助自主研发的《雷达操纵员实战化训练系统》,进行多种雷达战斗操作和维护模拟训练;为有效检验模拟战场的真实性,他们研究制订了寓战于训和以评促训为一体的实战化检验评估办法,完善《空情预警作战效能预测与评估系统》战术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和改善有悖于实战化训练的因素,增强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仅去年,先后有30多名官兵经过“补差”训练,获得了值班“上岗资格证”。如今,这个旅雷达换装训练周期已平均缩短70%,新兵上岗周期缩短了二分之一。